虽然二胎政策放开了,但是因为很多现实问题,很多家庭也不会生好几个孩子,所以出生率还是呈下降趋势。家里的孩子越来越少,大人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,孩子成长中任何的细微变化都能被及时发现。
细心的宝妈会发现,孩子拇指内扣的情况要持续到好几个月,不知道这样是否正常。
宝宝4个月大仍拇指内扣,宝妈担心四处打听缘由,育儿知识引起的焦虑完全可提前避免
前不久我同事神秘兮兮地问我:“我家宝宝都4个月了,为啥还拇指内扣呢?别人都说这样的宝宝会很笨,我好担心啊。”
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宝妈问这样的问题了,之前家里的亲戚也问过同样的问题。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新手妈妈感到很纠结,不过大家也不用太过紧张。
遇到类似的提问时我都会这样告诉她们:“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不一样,4个月的宝宝部分也会存在着手部握持反射,但如果到6个月时没有改善,就需要看医生了。”
如果宝妈不提前了解一些育儿知识,遇到问题就会非常紧张,如果孩子和别人不同,总会担心孩子有问题,其实提前了解一些知识,就不会再焦虑了。
这不得不从怀孕期间说起,胎儿在子宫里的时候手一般都是处于握拳状态。出生之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成长,手部肌肉开始发育,婴儿到3个月左右会出现抓握动作。
在此之前宝宝手部的姿势都是呈握拳状,而且保持着大拇指由四个手指包裹着的姿势。等到四个月的时候,如果你家的宝宝仍然不会张开手指,再合上手指的抓握动作,那就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对宝宝进行训练。
如果大拇指被看作阳,其他四指被看作阴,成人握拳的姿势把阳放在外,阴放在内符合自然规律。而婴儿的姿势则代表阴阳交融,也应了那句“万物负阴而抱阳”。
他们正处于发育阶段,就像天地混沌阶段一样,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使阴阳分开,代表拇指的阳气上升、阴气下降,握拳姿势也会转变过来。
从科学的角度讲,3个月之前的新生儿,都会把拇指放在其余四指下面,是自然的规律。一般在5、6月前后就能纠正过来,但仍没有改善就需要考虑其是否神经系统出现问题,如不及时就医就会影响精细动作、运动能力、认知水平的发育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在成长中能起到重要的帮助、引导作用。看护过程中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,经常和孩子互动,给他更多关爱,这样有利于增进亲子关系。
可以学习主被动操的做法,每天帮助宝宝进行活动。在宝宝出现抓握动作时,把手指放进宝宝的手心,或者将摇铃拿给宝宝,让宝宝握着玩耍。宝宝反复练习抓握,就可以熟悉这一动作。但是孩子没有发育好的情况下,大人不要强制掰他的手指,防止造成损伤。
总之,孩子如果到6个月还是拇指内扣,就该去看医生,如果6个月之前拇指内扣不用担心,只要好好帮助宝宝练习抓握能力,宝宝会自己改善这种状况。